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第二课堂 -> 正文

科学防疫丨新冠病毒感染“乙类乙管”我们需要了解什么?

发布日期:2023-02-23     点击量:

“乙类乙管”

我们需要了解什么

2022年12月2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公告,将于2023年1月8日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从“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这是国内疫情防控措施的重要调整。《实施意见》有哪些重要信息?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下面来一起看看吧!


1

为什么调整为 “乙类乙管”?

从病毒变异情况看:潜伏期更短、致病力明显下降,将逐步演化为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

从疫情形势看:现阶段,感染者以轻症为主,部分为普通型。

从我国防控基础看:累计接种疫苗超过34亿剂次,3岁以上人群全程接种率超过90%;药物研发取得进展;积累了疫情防控和处置经验,防治能力显著提升。

图片

2

“乙类乙管”是放开不管吗?

实施“乙类乙管”绝不是放开不管。当前,我国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工作重心从“防感染”转向“保健康、防重症”,从风险地区和人员管控转到健康服务与管理。

图片

3

“乙类乙管”后,

    个人防护需要注意什么?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后,倡导个人继续保持良好卫生习惯,加强个人防护,按照要求分级分类就诊。《总体方案》指出,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大家要继续坚持戴口罩、勤洗手等良好卫生习惯,在公共场所保持人际距离,及时完成疫苗和加强免疫接种。疫情严重时,患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孕妇、儿童等尽量减少前往人员密集场所。无症状感染者和轻型病例落实居家自我照护,减少与同住人接触,按照相关指南合理使用对症治疗药物,做好健康监测,如病情加重及时前往医疗机构就诊。

尤其在春运期间、春节前后不一定是感染的高峰,但有可能出现急诊和重症高峰,更要注意自身防护。

乘坐飞机、高铁、火车、空调大巴等公共交通工具时,应佩戴口罩,随时做好手卫生。

向下滑动查看

个人

防护要点


图片

4

如果感染,

     应当如何处理?

如果无症状或症状较轻,建议居家观察治疗。如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可进行对症处置或口服药物治疗。

居家治疗的新冠病毒感染者出现以下任一症状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①呼吸困难或气促。② 经药物治疗后体温仍持续高于38.5℃,超过3天。③ 原有基础疾病明显加重且不能控制。④ 儿童出现嗜睡,持续拒食、喂养困难、持续腹泻或呕吐等情况。⑤ 孕妇出现头痛、头晕、心慌、憋气等症状,或出现腹痛、阴道出血或流液、胎动异常等情况。


5

老年人一旦感染

     需要特别注意什么?

奥密克戎变异株有隐匿性,老年人在感染第一周的时候,症状可能不重,不像年轻人那样高烧,可能只是一个低烧,等到不发烧了,可能很多人觉得没问题了。实际上老年人的肺炎可能在病程的四五天才开始,到第六七天的时候才比较严重。所以一定要对家里的老人多关心,多照顾,观察他们的症状,一旦出现憋气、胸闷等反应,赶紧带老人去医院就诊。


6

如果还没接种过新冠疫苗,

     现在去接种还来得及吗?

当然来得及,预防新冠感染最佳的方式,就是尽早接种疫苗。建议没有完成接种的尽快按照程序完成接种。接种前两针疫苗后,疫苗的保护效果会随着时间下降,从降低疾病风险的角度来说,接种加强针可以提供进一步保障。

目前所有批准附条件上市的或紧急使用的13种疫苗都可用于第二剂次加强免疫,包括新增紧急使用的4种疫苗,优先推荐序贯加强免疫,或含奥密克戎毒株或对奥密克戎毒株具有良好交叉免疫的疫苗。感染高风险人群、60岁及以上老年人群、具有较严重基础性疾病的人群和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在完成第一剂次加强免疫接种满6个月后,可进行第二剂次加强免疫接种。


图片

7

感染过了新冠的,

      还需不需要再接种?

不论防疫措施宽松还是严格,只要新冠病毒的传播尚未彻底结束,我们还是需要疫苗的守护。目前来看,单纯的感染产生的免疫保护力不如感染加上接种疫苗产生的混合免疫力保护作用强。按照目前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技术指南的规定,如果确诊感染了新冠病毒,感染时间和接种新冠病毒疫苗时间要间隔6个月以上。